在时代的转折点,如何避免成为"库存"
🤔 时代之问:命运的分水岭
过去这段时间,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:假如有人在80年代就告诉我们商品经济的底层逻辑,我们很多人的命运会不会不一样?
今天,我想尝试做一个穿越式的实验,把十年、二十年之后你才会懂的事情,现在就说清楚,希望你能少走弯路,不要在错误的方向上努力。
"在时代的转折点,最危险的不是变化本身,而是用昨天的逻辑应对明天的挑战。"
🌍 我们所处的时代,到底变了什么?
过去几千年里,人类一直生活在生产力不足以满足需求的时代。所以"劳动创造财富"这句话,深入人心。布帛、粮食、煤炭,凡是能生产出来的东西,只要放在市场上,一定有人买。
但是现在不一样了。
今天我们第一次站在一个生产力远超需求的时代:
- 光伏板比水泥还便宜,被当作篱笆墙
- 企业年产100亿件衣服,而人类只需要30亿件
- AI、机器人可以完成大部分重复性工作
于是,重复性的劳动正在变成"库存"。过去我们认为劳动=价值,现在不一定了。只有被"需求"的劳动才是价值,才是财富。
这不是一句鸡汤,而是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切实相关的现实。
你很努力地生产了一件商品,如果没人买,它不是财富,而是负债。
我们每一个人、每一份工作、每一次投入的时间,也都是如此:只有被需要,才有价值。
💎 这个时代,什么没变?
那什么是永恒的?是人,是人性。
你所要处的社会,本质仍是一个人际博弈场。在这场游戏中,聪明不等于成功,精明不等于赢者,懂规则、会博弈、能踩对节奏,才是关键。
成才的困境:努力的方向错了
我常想起《士兵突击》里的成才。他聪明、努力、成绩优秀,却频频受挫,不被录用、不被认可。为什么?因为他只懂台面上的规则(考试成绩第一),却完全不懂潜规则(生态位、社交位、关系位)。
他拼尽全力去追逐"塔山红河春城"式的差别化努力,结果是——得罪所有人。
他不是不够好,而是努力的方向错了,踩在了潜规则的尾巴上。
现实世界的成功,从来不是单一维度决定的。除了"做题",我们还必须知道"谁出题、为什么出题、题目背后想筛选什么样的人"。
🎯 时代的新游戏:创造需求 or 被需求?
在生产力过剩的时代,我们面临两个身份:
- 创造需求的人
- 被需求的人
你要么是董宇辉,讲一个故事让库存的衣服变成爆款;要么是做衣服的人,看着仓库里的货发愁快递费都不够。
你要么是制造"被需要"的劳动者;要么是生产出了没人要的商品、人力、内容、简历。
你做自媒体、做产品、找工作、找客户,本质都是一个问题:
有没有人要你?
"内卷"不是你卷不卷的问题,而是你在不在正确的维度里去卷。你可以是重复的劳动,也可以是新颖的供给,决定权在你手里。
📊 两个例子:看清趋势,避开盐碱地
案例一:去产能的深层逻辑
为什么全国各地都热衷上马项目?即便亏本也要造电车、建工厂?
因为地方财政的收入结构,长期以来是以"生产"端为主,而非"消费"端为主。只要你来建厂,哪怕产出的是库存,地方就能解决就业、收上税费。
这背后的问题是:产能不是为需求而建,而是为"指标"而建。
所以,当中央说"去产能"时,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,而是从根本上动了旧时代的分配机制。
如果你从事的是某个被"去产能"的行业(如光伏、电动车、房地产建材),而你的个人能力又无法进入该行业的头部企业,那么你就是在耕一块"盐碱地"。
你可能很努力,但这片土地不会长出庄稼。
案例二:房地产的财富密码
我们来看日本的房地产市场,从90年代泡沫破裂之后,东京房价用了30年才回升。在这30年里:
- 房价从30年收入的价格跌到几年的收入就能买一套
- 人们依然不买房
- 因为房子从"财富"变成了"库存"
真正的反转,不是人口改善,而是人为制造了新的需求:
- 政府托市:自己买
- 汇率贬值:吸引外资
- 利率下调:降低持有成本
也就是说,财富的本质不是物理的稀缺,而是情绪的稀缺,是认知的稀缺。
所以我说,有需求,才是财富;没有需求,稀缺也会变成库存。
💡 我想对你说的结语
如果你问我,"你现在最大的焦虑是什么?"
我的回答是:不是焦虑努力不够,而是担心自己在做没人需要的事。
所以,我开始反复问自己:
- 我的劳动,有人需要吗?
- 我的专业、技能、产品、服务,是被市场"拉着跑",还是我"推着卖"?
- 我是否站在了一个确定会失败的位置上?
这个时代已经变了。我们不能再靠"盲目的努力"来安慰自己,也不能再幻想别人会因为你足够苦就给你奖励。
我们必须变得清醒、变得灵活,懂人性、看需求、顺趋势、避库存。
少走错路,本身就是最大的不凡。